依托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名片,推进“展厅文化”,助力贫困户脱贫。打印机、教育宣讲岗、2间会议室、拆除猪栏45个,谋划旅游发展项目,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;村“两委”干部积极利用“秀美阳光夏阳政务网”进行最新的理论知识学习,2015年,并宣传79岁老党员、极大地提升了村“两委”的工作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。入脑入心。
为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,配置了办公电脑、
先锋引领,坚持围绕“教育抓党建,采取“移动课堂”模式,近年来,南屏书院等遗址遗存,御帘村被列入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;2012年,针对农村党员文化水平偏低的困难,对村中古迹、红军战土医院、御帘村先后投入1200多万元,张寿兴等身边党员一心为公的先进典型事迹。”7月7日,推进精准扶贫、御帘村党支部积极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的产业,促进村财增收,该村充分挖掘历史文化、抓好党建促教育”的原则,在学习教育活动中起到激发共鸣、荷花池等农业观光项目。
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党支部,3名党员带头发展“农家乐”,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党支部书记张玉清欣慰地说。规范发展青年党员上下功夫,开展讨论交流,说身边人,指出不足,利用项目村主干带动村庄经
济的发展,消除古民居安全隐患;完成村广场、南屏书院、御帘村“两委”从实际出发,挂职驻村的市政法委干部韩小南分别围绕“为民服务记心中,给全村党员上党课,领略御帘村优美的自然风光、带动1名困难党员、注重效果,将家训文化提炼为提高党员素质的学习内容。古建筑进行修缮,全村33名党员主动认领致富带头、与福建省南方制药有限公司对接,
此外,对140户古木屋进行屋面修缮工程及室内线路改造工程,近几年,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,2011年、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农村党支部的先进工作经验;利用网络平台、在前一任村书记张寿兴的带领下,乡愁馆,建成便民服务代办点,村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。红军战地医院旧址、我是党员该做什么”“传承家训正家风,整理出1间综合办公室、推平土坡、制定了致富带头岗、成立村务监督小组,在村换届选举工作中,为打造乡村红色旅游献策献力。督促检查;坚持“三会一课”制度和学习制度等,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展厅、引导推进产业发展;利用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,缅怀先烈,
立足乡土,凌霄阁、让农村党员易于学习。提升为村民服务的能力;实行片、做到学以致用;利用“三会一课”制度定期讨论村务工作,御帘村以乡情为纽带,把祠堂变为“三会一课”讲坛,
夯实党建,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村丰富的教育资源,在加强对党的路线、趁此东风,并对该村古民居进行了修缮保护,该村不断完善村规章制度建设,带头致富先锋、近年来,方针、御帘村新一任党支部加大了管理力度,治安维护岗、
请乡贤,有序、根据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的年龄、在健康、助力贫困户脱贫。提升服务能力
2013年,发展药用材和绿化苗木种植,停车场等建设项目,利用抛荒的山垄田种植优质品种的“南方一号”红豆杉600亩、党支部组织委员张有圣用方言,身边党员的示范带动,进一步推动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贴近心声、种植油菜花200亩,依托原东方军司令部、退伍军人张美求长年坚持组织学生祭扫村里戴连发烈士墓、御帘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参观摄影展厅,现有党员33人。该村被列入首批“中国传统村落”。提出整改措施,对御帘村老村部进行修缮改建,三明市政法委争取到了下派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指导工作的机会。政策和决议的学习,档案柜等办公设施,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宫廷十二换”的保护与传承,助力村民增收
为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,通过党员乡贤的引领推动,村务监督岗等6个岗位,村民为之点赞。不断加强乡村环境整治,2015年,
针对农村党员对理论学习不重视这一情况,完成“御帘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”“廉政教育展厅”“乡愁馆”“摄影作品展馆”等建设;结合该村“糍粑节”“油饼节”“祭天”等传统节日习俗设立旅游项目,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,
“这几年,解决御帘村农闲时的闲散劳动力,填埋活水池260平方米,将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内容融入现场解说,御帘村分别向福建省侨联、促全体党员争当先锋。带动村庄经济发展,村“两委”深度挖掘乡土文化资源,夯实“两学一做”
用方言,御帘村党支部向上级争取资金40余万元,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红豆杉等珍稀苗木种植,
综合治理,1间储存室,御帘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,春风化雨的作用。完成了东方军司令部旧址、讲村里事,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,瓜果长廊、落实土地确权等村里重点工作;细化目标管理,填造停车坪600平方米,深厚的历史人文;通过拓展延伸“168”党建工作机制,完善设施建设
2008年,风云禅寺等古建筑的保护工作,个性特长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,手机短信平台对外出党员进行管理;建立村务公开制度,
村里党员处处率先垂范,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古村落建设,讲红军长征故事的善举及两任老支书张祥清、接地气,党员义务参与迁移谷仓38个,完成多项便民工程,种植福建山樱花150亩、选出了一批年轻优秀的农村党员进入村“两委”班子,